文 | 有书君 · 主播 | 阿成
今天,我们继续共读李一诺的这本《力量从哪里来:面对每一个不敢》。
上一节,我们探究了做选择的底层思维与具体方法,明白生活是无数选择的叠加结果。
这一节,我们把目光转向教育,看看李一诺如何用爱与托举,给孩子一颗富足的心灵。
我们的力量
藏在童年的托举里
前段时间电视剧《苦尽柑来遇见你》风靡网络,剧中外婆帮妈妈顶住生活压力,妈妈又帮女儿追求梦想,一代代的爱与支持,让女孩们有勇气面对人生的风雨。
三代人“代际托举”的故事,特别令人感动。
李一诺说,在她的成长里,也藏着姥姥和妈妈这样的“托举”。
她在书里回忆,童年的夏天,她常住在姥姥家。
每天晚上,姥姥会摇着大蒲扇哄她睡觉,顺便讲自己的故事:
姥姥生于1923年,8岁被迫裹小脚,16岁参加革命,在“女孩不能读书”的年代,不服输的她偷偷去成人识字班学习,后来还从鲁中公学毕业。
参加革命后,她成了华东野战军战地医院的护士,随军前行,救死扶伤。
三年困难时期,她把粮食都留给丈夫和孩子,自己靠吃树皮度日,差点挺不过去;
即便经历这么多苦难,姥姥待人始终友善,对李一诺更是给予了无条件的包容和无期许的爱。
姥姥从不对她提要求:
寒假作业做不完没事,因为那是老师布置得太多了;
有事情忘了做没事,下次再做;
东西搞乱了没事,不着急收拾。
这种“不管你是什么样子,我都爱你”的接纳,让李一诺从小就充满安全感。
这种“无期许的爱”,也成了她幼年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。
不向人生低头的妈妈
不光是姥姥,妈妈的托举也深深影响了她。
李一诺在书里写道:
“我能成为今天的我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的妈妈在物质有限的年代,仍然给了我无价的精神财富。”
李一诺把妈妈称为“女超人”。
她的人生跌宕起伏,却始终保持着不服输的劲头,这份韧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。
妈妈年轻时在济南化工厂当工人,做过车间岗位,也当过厂里的小学老师。
1984年,工厂有个去德国进修的机会,需要从零学习德语,妈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由于当时她白天要工作,所以就早上5点起床背课文,午休、上下班路上也抓紧时间学,连暑假都没接李一诺从长托幼儿园回家。
8个月后,她在结业考试的口语中拿了最高分,成功去德国进修。
回国后成了工厂的核心技术人员,后来还做到了有数千名员工大厂的总工程师,这是当时厂里第二位女性总工程师。
可生活从不是一帆风顺的:
38岁那年,妈妈因婚姻不和选择离婚。
1989年时,离婚还很罕见,于是风言风语逐渐传开,加上看不惯厂里的不良风气,妈妈就主动辞职,放弃了铁饭碗,连住房都交还了回去。
那段时间,李一诺和妈妈搬了好几次家,最后落脚在小姨家。
然而,即便是婚姻失败、工作困难,妈妈也从来没有感到悲观、无望。
她爱说的一句话是“都已经这样了,那就想办法呗”,这种对待失败的态度,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一诺,给了她一颗强大的内心。
从工厂辞职后,妈妈做过中意合资塑料企业的意方代表,还到北京找过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,但公司后来全都解散了。
困窘时,妈妈只能靠兄弟姐妹们接济生活。
后来,靠着前同事照料,她在北京一所民办旅游学院当副院长,训练农村来的学生端盘子、叠被子。
更让人佩服的是,妈妈48岁那年,当年资助工厂的德国基金会找到她,发现她的德语十几年后仍很棒,就邀请她做该机构驻中国的首席代表。
妈妈一个人、一辆自行车,跑办公室、办资质、对接大使馆,几年就把代表处做得风生水起。
回顾妈妈的经历,她先后经历五次失业、五次转行,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儿,从来没有抱怨过“我不行”。
她所处的时代,机会非常稀缺,每一次失业都意味着,人生不得不重新开始。
但即便如此,妈妈也从不会垂头丧气,她对生活总是抱以乐观的态度,并一次次用勇气和行动,走出一条条路。
李一诺在书里写道:
“我想这就是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大的财富。
富足的心灵,在任何困难和低谷面前,都相信‘我可以’的信念和行动,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幽默感。
父母不需要说教,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态度,就是给孩子最大、最真实的激励。”
一诺对孩子的托举
如今李一诺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,她学着姥姥和妈妈的样子,用爱与理解,托举孩子的成长。
在她看来,养育孩子不需要我们做到尽善尽美,只需做好这几件事:
第一,理解孩子,尊重儿童。
李一诺说,很多家长总把孩子当成小一号的成人,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,其实,儿童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行为逻辑,比如孩子的“秩序敏感期”,就曾让她有过深刻体会。
李一诺的孩子安迪两岁多时,一家人在外地酒店住,睡前李一诺递给他奶瓶,安迪却莫名大哭。
因为酒店隔音不好,哭声还引来了周围的关注,李一诺努力冷静下来,回想刚才递奶瓶的过程,和家里的顺序不一样。
于是她把盖子重新盖上,再递给安迪,安迪立刻不哭了,自己打开盖子放到一边,乖乖喝起奶来。
这件事让她明白,“懂孩子”是养育的前提。
她在书里推荐了几本对她有帮助的书,其中劳伦斯・科恩的《游戏力》,还彻底改变了她和孩子的互动方式。
她从《游戏力》里学到:
孩子的语言不是说教,而是玩,而且玩有很多深意,能帮助孩子在游戏里找到自信。
比如说,孩子不爱刷牙,家长就假装自己是“刷牙机器人”,受孩子指挥;
散步时假装“蒙眼人”,让孩子带路。
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,却可以在无形中,树立孩子对自我的感知,对世界的自信。
父母要做好的第二件事是,放下目的,用心陪伴。
随着孩子长大,很多家长的期待会变得越来越多,焦虑也随之而来。
但我们对孩子的期待,其实是自己内心不安全感的投射。
真正的陪伴,是放下目的,倾听孩子,与孩子建立深度链接。
这份联结,是孩子未来面对世界的底气。
安迪十岁时,李一诺想买辆二手车送他上学,安迪却突然说:
“为什么不买辆坦克,开坦克上学肯定特别酷!”
李一诺的第一反应是“胡闹”,但她试着放下自己的判断,说:
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想法,我们讨论一下。
你看街上为什么没有人开坦克呢?”
安迪立刻去查资料,发现履带坦克太重会轧坏路,轮式坦克价格虽然和小轿车差不多,但太耗油,要花掉普通车40倍的油量。
最后,两人笑着放弃了买坦克的计划。
瞧,如果当时李一诺直接否定孩子,就错过了一次特别好的互动。
孩子也在这次互动中,学会了找信息、算数据,还感受到了妈妈的倾听和耐心。
这就是倾听和用心的力量。
第三件事是,和孩子保持心灵链接。
做妈妈多年,李一诺也曾陷入育儿焦虑:
觉得要学的知识太多、要报的班太多,自己时间精力有限,总怕做得不够好。
直到进入教育行业,她才明白:
养育孩子不用当超人,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,就是和孩子保持心灵的联结。
只要孩子信任我们、愿意跟我们说话,再大的问题都能一起解决。
反之,就算孩子进了名校,也可能藏着深层的心理问题。
她在书里分享了两个数据:
某知名中学副校长曾说,去耶鲁大学读本科的中国学生,有40%无法毕业;
而李一诺做罗德中国奖学金评委时发现,那些拿到奖学金的优秀学生,虽然成长路径不同,却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和父母有着“心理层面的深度联结”。
反观现在层出不穷的青少年心理问题,虽然原因多样且复杂,但和父母之间失去深度沟通的意愿和渠道,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。
所以,父母能和孩子有一条心灵沟通的渠道,有时候是可以救命的。
第四件事是,像孩子爱我们一样爱他们。
我们常说“无条件爱孩子”,可实际做起来却总带条件:
“你考100分我才爱你”“你听话我才喜欢你”。
可反观孩子对我们的爱,他们从不会因为我们工作失败、没升职、没钱,就少爱我们一点。
真正的无条件的爱,孩子早就给了我们。
我们要做的,是向孩子学习,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。
有人会问:
“不对孩子提要求,难道不耽误他的前途吗?”
李一诺觉得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担心,人都有上进的内在动力,这份动力源于自我驱动,而自我驱动只会在“被接纳、有安全感”的环境里才会生发出来,所以构建这份安全感,才是对孩子前途最负责任的做法。
这里,李一诺还分享了三个“无条件爱孩子”的方法:
一是不要只关注孩子做了什么,要更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;
二是放下自己头脑里的声音,学会倾听孩子;
三是孩子有独立观点的时候,让他赢,问问题引导他进一步思考,而不是上来就说这样不对。
教育的终极目标
是让孩子有勇气做自己
最后,李一诺想告诉我们,孩子来到这个世界,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,而是为了做自己。
父母能做的,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,而是用“爱与托举”,帮他们构筑面对世界的底气。
就像姥姥用“无条件的爱”,让李一诺相信“自己值得被爱”;
妈妈用“韧性”,让她相信“自己能解决问题”。
如今李一诺用“理解与倾听”,让自己的孩子相信“就算有奇思妙想,也有人愿意陪我探索”。
我们不必做“完美父母”,不用逼孩子上最好的补习班、住最贵的学区房。
只要让孩子知道:
不管你是什么样子,我都爱你;
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我们都一起面对。
这份“心灵的富足”,就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,也是他们未来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。
毕竟,教育的终极目标,从来不是培养优秀的孩子,而是让他们有底气经风雨、有勇气做自己。
好,讲到这里,《力量从哪里来:面对每一个不敢》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。
在书中,我们感受了“自己才是贵人”的笃定。
从清华求学的迷茫,到麦肯锡小白的窘迫,再到跨界做公益、办学校,李一诺的每一步都靠自己破局,她用行动告诉我们,没有天生的精英,敢面对短板、敢跳出舒适区,普通人也能活成自己的靠山。
在书中,我们感受了“困境人人都有”的踏实。
不要觉得李一诺遥不可及,她也怕“不敢生娃”、怕职场落后、怕选择错路,我们纠结的那些事,她都经历过。
原来精英和我们一样,都是一边怕、一边闯,这份真实比光环更有力量。
在书中,我们感受了“不赶时间”的清醒。
不用追着别人的节奏跑,30岁没结婚、40岁没升职都没关系。
比起赶节点,搞懂自己想要什么、提升认知更重要,慢一点的“扎根”,反而能走得更稳。
在书中,我们感受了“选对不内耗”的通透。
纠结时别慌张,小选择堆出大人生。
搞懂怎么看自己、看他人、看欲望,分清事情重要不重要,按自己的心意选,才会不遗憾不后悔。
在书中,我们感受了“爱与托举”的温暖。教育孩子不用卷补习班,李一诺的姥姥给她无条件的爱,妈妈用韧性教会她抗挫,她也用倾听和理解陪孩子长大。
好,讲到这里,《力量从哪里来:面对每一个不敢》这本书的共读就全部结束了。
每本书都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旅程。
我是阿成,期待在下一本书中与你相遇。再见!
发布于:天津